再传捷报!+9项!
近日,教育部社科司发布了《关于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的通知》,我校喜获9项,中标率为14.8%。立项项目分别为解焱陆教授的“基于声学界标反演的可视化语音习得研究”,王岚教授的“基于数字商业生态的供应链韧性提升机制与对策研究”,杨麟儿副教授的“面向汉语教学的多层次结构树库构建研究”,于东副研究员的“面向语文美育的文本文采分级标准制定与评估方法研究”,封叶博士的“汉语婴幼儿声调感知的大脑偏侧化模式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李加(pan)博士的“基于物性结构体系的汉语派生词研究”,刘江博士的“当代美国成长小说传统承袭与艺术创新研究”,董宇博士的“基于反卷积模型的人工耳蜗电听觉反应特性与汉语儿童听力言语感知研究”,以及何涛博士的“神经活动重现促进青少年记忆发展的神经机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历来是各高校竞争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做好本次申报工作,我校精心组织,科研处精准服务,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广泛动员、反复论证,全校上下通力合作,为项目成功立项提供了重要保障。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加强科研服务,开展有组织科研,为项目研究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科研竞争力,推进学校人文社科领域科学研究迈入内涵式发展。
01
“基于声学界标反演的可视化语音习得研究”
(解焱陆教授)
从声音信号中恢复发音器官运动轨迹的问题被称为语音反演。本项目就是借助于语音反演技术,根据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对声学界标和区别特征进行分类,分别映射到发音器官的运动轨迹上,在运动轨迹上体现出对立特征的不同,实现从发音声学界标到发音器官的逆分析。项目旨在探究语音区别特征可视化的方法,研究在多维可视化场景下的语音学习方法,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和听障儿的语音教学中的二元对立混淆偏误问题。
02
“基于数字商业生态的供应链韧性提升
机制与对策”
(王岚教授)
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流程数据的收集、分享、整合、决策和执行以及供应链网络成员数据链接都至关重要。面对多样化的客户需求,企业越来越重视从采购端到客户端的供应链韧性。本项目系统分析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有效机制,以及如何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促进企业更精准地获悉需求信息和整合资源,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互联互通,构建生态网络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03
“面向汉语教学的多层次结构树库构建研究”
(杨麟儿副教授)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语言学交叉领域的迅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汉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大多集中于单句的分析,对词和篇章信息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关于词法、句法、篇章结构关系的理论体系较为丰富,要构建面向汉语教学的多层次结构树库,就要综合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众多理论中分析并总结出一个适用于汉语教学的涵盖词法、句法、篇章的多层次结构分析体系。本项目参考生成语法的词法理论、现代汉语复句和句群理论,在句式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语言结构树库体系,据此制定词结构、句法结构及篇章关系标注规范,最终构建包含词法、句法、篇章关系的多层次结构树库,搭建多层次结构标注平台及树库检索平台。
04
“面向语文美育的文本文采分级标准
制定与评估方法研究”
(于东副研究员)
本项目以语文新课标中的美育目标为标准,结合传统文采理论构建以文采类型、水平为参照的汉语文采分级阅读体系,建设面向中小学阶段的文采阅读素材库,开展文采特征计量研究,研制文采自动评价方法,并应用于阅读推荐和作文文采评定。项目构建的文采分级阅读体系扩展了分级阅读的研究范畴,为分级阅读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文采分级阅读素材库,能够有效解决语文美育材料缺乏、适应性差的痛点,有助于语文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05
“汉语婴幼儿声调感知的大脑偏侧化模式
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封叶博士)
婴儿时期的语音感知为后期的词汇学习和语言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也为探索人类语言产生、发展和加工机制提供重要启示。然而基于音段音位感知发展轨迹的知觉重组理论是否适用于汉语这样的声调语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项目将拓展以往基于非声调语言研究的知觉重组理论的适用范围, 聚焦汉语婴幼儿对母语声调和非母语声调的感知和加工机制,为完善声调感知发展轨迹的理论模型提供新的实验证据,也为探索声调语言的母语经验对婴幼儿大脑的塑造、对后续语言发展的影响提供启示。
06
“基于物性结构体系的汉语派生词研究”
( 李加pan博士)
本项目基于物性结构体系,围绕“派生词韵律-形类-语义三维互动”这一主题展开,发掘汉语派生词语义中谓词性信息和体词性信息的隐含规律,揭示汉语派生词的构造机制,重新审视汉语派生词的类型学特质,结合汉语派生词的共时构造分析和历时演变考察,横向对比屈折语派生词的构造特征,挖掘出汉语词法本质特性,对汉语词法研究和世界语言的形态学理论做出拓展。项目打破长期以来词法研究的原子观,能够为汉语词法研究提供新的视窗;同时,可为中文信息处理中的派生词自动释义问题提供支持。
07
“当代美国成长小说传统承袭与艺术创新研究”
(刘江博士)
本项目主要选取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美国成长小说为范例,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成长小说在继承欧洲传统成长小说中的启蒙精神时,参与民族精神建构和国家意识的生成。青少年主人公成为积极负责的多维道德主体,发挥自身能动性重构社会秩序,这一系列变革也映射在成长小说叙事艺术的嬗变之中,成长被以开放式结尾、双重叙事进程和物叙事等方式表述。本项目的研究否定了“成长小说已死”的论断,重新挖掘成长小说的生命活力。借此,为我国成长小说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08
“基于反卷积模型的人工耳蜗电听觉反应
特性与汉语儿童听力言语感知研究”
(董宇博士)
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ECAP)通常被用来评估人工耳蜗电听觉特性,这对于优化人工耳蜗的信号编码和刺激策略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前人研究大多只考虑了ECAP的幅度信息而忽略其丰富的形态特征,且大多以非声调语言使用者为研究对象而对声调语言使用者(如汉语)的研究不足。本项目将通过考察不同单位响应对提取ECAP形态特征的影响来建立最优的反卷积模型,并解析出这两组神经活动并探究它们所反映的电听觉特性。接着考察这些特性是否能够解释汉语儿童的言语感知水平。最后,利用机器学习对电听觉特性进行训练来构建对言语感知的预测模型。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深化对人工耳蜗电听觉特性与汉语儿童言语感知关系的认识,并为优化汉语人工耳蜗植入者的信号编码和刺激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09
“神经活动重现促进青少年记忆发展的
神经机制研究”
(何涛博士)
在当前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青少年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和基础工作。而青少年的记忆发展则是培养高素质青少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本项目通过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旨在探究大脑神经活动重现现象促进青少年记忆发展的神经机制。预期研究成果将大大加深研究者对青少年记忆发展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理解,为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开发提高青少年记忆能力的应用产品以及青少年记忆力下降等相关临床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创新的思路。
重 点 推 荐
巴黎奥运,我们来了!
没有白走的路,享受走过的每一步!
嘿,朋友,一起为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小联合国”
点个在看